天灵灵地灵灵,秋叶变金箔
在上一篇博客中,我提到了"要在这个物价疯长的秋天里寻找金灿灿的东西以供YY"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总算让我找到了。在这里,我要特别感谢我们和蔼可亲的领导,若不是她出差半个星期,我肯定就错过了拍到这张照片的机会,因为我就不可能在昨天——也就是入秋以来空气最透明、阳光最灿烂的一天,的中午,在公司以外多溜达了一个小时。我在感激的同时,也不忘深刻地做自我检讨,领导,只要您在办公室一天,我就肯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……
刚才不巧让Nao看到了这张照片,我便小心翼翼地向她透漏出了我的心声,“你看,这些叶子多像金箔啊。”
她眉毛向上一蹙,十分关切地盯着我说:“你们家电话是多少?我得给你妈打个电话,看看她把这孩子折磨成什么样儿了!”
这什么人啊!哼!
什么都涨,就工资不长。难道就不兴我YY啦?
天灵灵地灵灵,金灿灿的叶子也能变金箔~~~
别人的花絮
花花同学11月10号在威海的海边拍了婚纱照。
巧的是,11月10号我正好一个人在青岛的海边溜达。
那天温度不高,好在阳光明媚。很多新娘勇敢地光着膀子赤着脚丫拍婚纱照。
我本来打算在这深秋中寻找像金子一样的发光物,以便让在物价上涨中愈发贫穷的我有YY的对象。但是由于没有人陪,这个大路盲在木栈道上又转不出去了,一条道上走了个来回,错过了有助于制造金灿灿感觉的阳光。只好顺便拍了些别人的婚纱照花絮充数。
回来后又莫名其妙地怅然所失。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不知疲惫地满大街溜达胡乱拍些东西,又一个人悄悄地放在Blogger上孤芳自赏。看了花花美丽的婚纱照,才突然又有了把照片放出来的动力。
偶然看到徐静蕾最近的日记。我此刻的心情得到了充分的印证︿_︿
没有写作天赋这件事情在这两天的到了充分的印证,五十岁去写小说的梦想受到了打击,立刻觉得沮丧。需要调整一下心情,坐在家里,无端的慌慌张张。
退一步是迷惘,进一步是枷锁——观《色|戒》
看过电影《色|戒》,某人竟然在政治的问题上跟我争执不休。
他问我,李安在宣传什么思想?“爱国青年都被杀害了,特务头子大汉奸却仍然活得好好的,就算是床戏都剪掉了,我也奇怪ZF怎么会允许这样的电影在中国放映。”
这人要么就是根深蒂固的伟大的爱国青年——感谢伟大的D的教育,感谢伟大的爱国影片100部;要么就是在用讽刺的方式说反语——但恐怕是我一厢情愿低估了他的思想高度。
我百般嘲笑,他仍固执己见。我便挑衅,既然如此自信,为什么不写篇深刻的影评让我见识见识您高尚的思想觉悟呢?
他嘴里犟着说没时间,最终却没有逃出我的圈套——也可能是甘愿钻进我的圈套,当天晚上果真赶制出来一篇,不过是把嘴里说的那一套打成了文字。
在深水中,有些人不由自主、无自我意识地戴着潜水镜来看张爱玲。我不能说什么...... 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的,所以讽刺、谴责。张爱玲不这样,到了她手上,文学从政治走回人间,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。时代在解体,她寻求的是自由,真实而安稳的人生。
——胡兰成《论张爱玲》
我是受过思想训练的人,对凡百东西皆要在理论上通过了才能承认。我给爱玲看我的论文,她却说这样体系严密,不如解散的好,我亦果然把来解散了,驱使万物如军队,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,一路有言笑。
……
无论她在看什么,她仍只是她自己,不致与书中人同哀乐,清洁到好像不染红尘。
——胡兰成《今生今世》
其实,不管是邝裕民、老吴和老易,看似立场不同实则都走在同一条不归路上,李安说今天的邝裕民是明天的老吴,今天的老吴当然也就可能是明天的易先生。那鼠相的后面不也曾是挂在易先生书房墙上的那个英挺青年吗?
——王蕙玲(采访语录)
人无法突破其社会性,在时代的背景下定然得有个立场。也许没有国的界定,就不需要为立场而苦恼。在国家意志之下,人的个体显得渺小而无奈。顺应潮流也不过是短暂的得势,回过头去看,历史的车轮碾过后,还剩下些什么能值得你留恋?张爱玲寻求的是“自由,真实而安稳的人生”,李安也许更甚……看看他的背景,祖籍江西,长于台湾,移居美国,违背父愿学习戏剧电影……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写得极其隐晦。李安改动和加入的内容则好像用用微距镜头突出了这一点。
比如,增加了邝玉民的的背景。他唯一的亲生哥哥在抗战中牺牲了,家中不允许他去当兵,于是他成为偏激的左派分子。爱国的热血青年不是天生的。
比如,增加了老吴的背景。他的妻儿为老易所杀,还要跟老易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喝酒。他加入组织,最直接的根由难道不是切身的丧亲之痛?他对王佳芝许下诺言,“事成之后送你去英国”,转身却烧掉了王佳芝让他转给家父的几封信。王佳芝在他面前痛诉自己在易先生身边所受到的煎熬,他只是粗暴的说了一声“够了”,旋即冲出门去。如李安所说,“今天的老吴当然也就可能是明天的易先生。”假如老吴成为老易,他的残酷无情不会亚于老易。
又比如,增加了老易的情节。身为亲日派的特务头子,却厌恶自己的工作场所;觉察到小日大势已去,却又无可奈何。
还有王佳芝。李安将张爱玲身世里孤苦伶仃的成分融入到王佳芝的身世里。幼年丧母,父亲移居英国还续了弦,剩下王孤身一人随学校转到香港念书。于乱世中,她如一叶浮萍,随波逐浪。原本也不是刻意要为抗战牺牲自己。她期待着父亲能将她接去英国,与家人团聚,不再漂泊,一生便有了寄托。残酷的现实却打碎了她的梦。
一个流离失所、缺少爱的女孩,表面上淡漠从容,内心是迷惘又渴望被爱的吧。她喜欢一个人看电影,吸引她的也许并不是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或者曲折情节。她希望在电影中寻找自己的影子,发泄自己的情绪感受。在影院里她可以大声地笑,无所顾忌地哭;坐在人群里,也能肆意释放压抑的内心世界。
她迷惘着。但不管怎样,人生总得有个目标。
熄了灯的舞台上,一束橘黄色的灯光打下来,正好照亮了邝裕民的俊朗的脸庞,也点亮了王佳芝的心中的一盏灯。
她从邝裕民身上找到了目标,从舞台上找到了自己。
他们脆亮的声音从座台上传下来,“王佳芝,上来。”
她以为是爱着邝裕民。在座台上许下诺言的那一刻,她犹豫了片刻,然而一个二十出头没有经历过爱恋的女孩子,回避着又渴望着被爱燃烧,爱上了就是义无反顾,飞蛾扑火。她从此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。
“我傻,我就是傻。”
为了爱而牺牲。牺牲的结果却是丢了爱。 有一阵子她以为她可能会喜欢邝裕民,结果后来恨他,恨他跟那些别人一样。
——张爱玲《色戒》
可是这个时候,她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可以走了。她更加惘然。 事实是,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,把积郁都冲掉了,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。
——张爱玲《色戒》
为了完成任务,她要在易先生身边演戏。而唯一让她能实实在在把握住的,却是易先生给她的。也许直到死,她都没有真正分清楚到底爱是什么。她手里攥着那粒致命药丸,却释然了……
据说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。郑苹如是什么人,从当时的报道来看,她是天生的爱国分子,伟大的革命烈士。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,我们无法揣测。而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颠覆了这一点。听说,影院里,删减版的《色·戒》放到结尾,有人开骂,王佳芝虚荣、变节、弃民族大义于不顾...... 我看到小说的时候是很害怕的,张爱玲是从女性性心理的变化来讲述抗战的故事,这个伟大的想法,甚至比挑战美国牛仔的同性恋还要可怕。我觉得,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禁忌。——李安
AG二字被过分神圣化,便沦为统治者的工具。我讨厌神圣这两个字,被冠以神圣的东西,往往会成为精神的枷锁。
普通百姓所要的只是自由,真实而安稳的人生。
…… ……
张爱玲将这篇短篇小说收录在《惘然记》中。
我曾经想,在战乱的年代,人应该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目标吧。现在明白过来,那时,也许“共同的目标”显而易见,但迷惘却仍然藏在暗处里。
退一步是迷惘,进一步是枷锁。